2024年4月26日,历史学院工会于西湖浴鹄湾边为上半年生日的老师们举行集体生日会。本次生日会由工会主席鲍永军老师主持。鲍永军老师代表学院为寿星教师们送上祝福,感谢大家为学院做出的贡献,同时感谢工会的精心组织和筹备,并祝各位老师生日快乐。寿星们头戴生日帽,合唱了《生日快乐歌》,许下美好的愿望。寿星老师们共同吹灭蜡烛。大家一同品尝了香甜的蛋糕,共同分享着生日的喜悦。
为丰富学院教职工和党员的业余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开展社会调查,历史学院工会和教工党支部、机关党支部联合组织赴铜鉴湖、浴鹄湾和于谦祠考察春游活动。本次春游活动共有二十余位教职工参与。上午,老师们前往铜鉴湖欣赏美丽风光,午餐后,老师们前往浴鹄湾。浴鹄湾湖面聚散开合,岸线曲折有致,经浚源桥及花港公园内水港与小南湖贯通。此湾古时即有,为赤山水曲。旧时,湾内春水晴云,风光殊佳,经常可以听到渔樵唱答,一派悠闲景象。古人有诗赞曰:“浴鹄湾头春水,呼猿洞口晴云。渔歌款款互答,樵唱悠悠独闻。”在于谦祠内,老师们通过参观学习史料,了解了于谦的生平和其勤政爱民事迹以及在“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的宏伟功绩,切实领略到其“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概,更彰显了勤政为民、刚正不阿、鞠躬尽瘁、清正廉洁的伟大气节。参观结束后,支部党员纷纷表示,要以于谦为榜样,时刻保持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时刻牢记“两个永远在路上”,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024年4月9日下午,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暨浙大历史学院中古史青年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319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黄桢老师主讲,题为“树影里的拓跋华化”。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潘敦老师主持,历史学院冯培红教授、张美侨博士后及多位同学到场聆听。黄桢老师首先介绍自己近期的研究方向是从日常生活观察拓跋鲜卑的华夏化转型。从草原上的盛乐到雁北的平城,再到黄河南岸的洛阳,拓跋鲜卑所经历的不只是生存空间向中原的移徙,其习俗也在同汉晋传统遭遇、碰撞后逐渐融合。本次讲座是以人和林木的关系为线索,补充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探讨北魏三个历史阶段里的人树互动,发掘其蕴含的环境适应、文化融合等面向。游牧部族的日常生计依赖草场,但各种生活用品的制作必须取材于林。对于盛乐时代逐水草而居的拓跋鲜卑,树是珍稀之物,崇重乔木的心理因而形成。北族独特的祭天仪式与“成林”神话,应该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相较于代北草原,乔木在华北不再稀少,且种类丰富,人们与树的互动遵循的是截然不同的模式。经过立都平城之初的冲突与适应,北魏统治者逐渐习得汉晋旧制与民间经验,进而新创政策来推动桑、枣、榆的种植。迁都洛阳后,拓跋君臣接触到习见于华夏语言和典籍的梧桐、竹的实物,摆脱了日常生活同知识素养的背离。中原社会赋予林木的意涵,最终支配了拓跋鲜卑面对树的认知和感受。黄老师最后总结道,就中古族群凝聚这一重要且积累丰厚的领域,引入跨学科的视野,多层次地解读史料,挖掘现象背后的联系,仍可带来议题的拓展。而设身处地理解人们的选择,尽可能地还原其生存、劳作中的感触,才能使那段遥远的历史有血有肉,让当下的读史者获得更深刻的体悟。主持人潘敦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提问交流环节,黄桢老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平城时期的蔬菜种植”“北魏官方为何在政策层面推动桑、枣种植”“成林神话与萨满树”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字:戚雅荧图片:向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