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晚,浙大东方论坛“中国与世界”系列第四讲暨亚洲文明系列第十二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台湾中正大学孙隆基教授主讲,题目为《东南亚的“古代”与“中古”》。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张凯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讲座伊始,孙教授探讨了地缘政治、航海历史、殖民主义及其对区域名称演变的影响。孙教授从印度洋的战略位置出发,回顾了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航行如何改写地球地理认知,进而触及古代海上商贸路线,如罗马与印度间的贸易。同时,通过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兴衰,以及中国称呼变化的分析,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与地缘政治的动态演变。随后,孙教授转向西方殖民主义如何重塑区域命名,如将东南亚称为“英属印度”,并讨论了二战后美国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战略部署,凸显该地区的全球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地缘政治划分、区域研究发展及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名称复杂性的思考,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地缘政治的潜在影响,以及对东南亚作为战略区域的重新评估,展现了历史命名与地缘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孙教授重点探讨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语言及经济的变迁。首先介绍了南岛语系的分布,以及其与中南半岛及南亚语系的关系,特别是壮族语和孟高棉语系的影响。他指出,越南语虽属南岛语系,但有部分越南人迁徙至印度形成了小族群。接着,讨论了汉语在东南亚的方言差异,以及该地区语言的多样性与混杂状态。特别是分析了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的分布对现代族群分布的影响,并提及东南亚的农业发展,尤其是稻米种植和古代农业技术。孙教授强调东南亚早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及其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并突出了东南亚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贸易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同时,阐述了古代林邑、扶南及堕罗钵底等早期国家,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作为关键商贸港口的角色,并将这些国家界定为“第一代印度化邦国”。由于南方丝绸之路路线的变更,原先凭借国际贸易繁荣起来的扶南逐渐走向衰落,而室利佛逝、吴哥以及现今的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相继崛起,孙教授将这些新兴国家称为“第二代印度化邦国”。尽管东南亚地理位置接近中国和印度,其社会形态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特色。张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孙隆基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在交流互动环节,孙教授与在座师生就东南亚国家的宗教、商贸对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性;东南亚艺术与建筑风格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供稿人:虞慧琳、姜文浩
秋色宜人,阳光明媚。为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2024年11月22日,历史学院工会组织健步走活动,在秋日暖阳下愉悦身心。教师们纷纷走出办公室,三五成群,在运动中体会秋日的美好。
为进一步增强我院学生的国防意识,普及国防教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历史学院于湖州安吉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了国防教育体验活动。上午同学们进行了团体活动,分为两个团队进行了团队展示,并体验了“达芬奇密码”的团队游戏,在两个活动中锻炼了团体精神。 中午,同学们体验了农家土灶,感受劳动教育,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在通力合作下完成了一顿美味的午饭。 在下午,同学们体验了水火箭制作。在教官的指导下制作水火箭后,体验了水火箭发射。此外,同学们还体验了打靶活动。打靶现场,同学们们个个热情高涨、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调整姿势,瞄准目标,感受着射击带来的独特魅力。保卫国家、抵抗强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中国青年神圣的天职。愿中国青年能够初心不改、使命不移,认真地履行国防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更好地担负起保卫祖国安宁与繁荣的重任。图文:陈涵静
9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在成均苑4幢319会议室,为浙大师生作了题为《知识转型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张凯教授主持。讲座伊始,左老师介绍了自己关注近代知识转型的缘由:在研究张东荪的过程中,逐渐关注到近代学者的思维方式与古人存在巨大的差别,于是产生了考察近代学术转型的兴趣。左老师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学术具有独特的分科体系,主要表现为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他将之称为“四部之学”。中国传统学术最大的特征是“博通”,即文史哲不分,以经学为例,古代学者虽研究具体的某一“经”,但治学所需的知识则是广博的,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会通天、地、人。进入近代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知识人不管是转化中国传统学术的固有成分,还是移植西方的知识体系,逐渐建立了一套夹杂中西因素的学术分科系统,主要涵盖文、理、法、医、农、工、商七科,左老师将其概括为“七科之学”。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过程即为:从传统的“四部之学”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七科之学”。随后,左老师以逻辑学的建立为例,详细梳理了逻辑学“从无到有”的历史。Logic早从明末清初就传到中国,经过近代学人严复、章士钊等人的译介,始成为一门现代性的学科。逻辑学在中国的确立,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植”特质的行为。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逻辑学的著作,既有直接引介英文原著的作品,也有从日本间接转手的著作。讲座最后,左老师从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史实出发,提出了几个重大的学术课题及今后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概而言之,如何基于中国传统,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今知识分子必须面临且需要担负的使命。张凯老师在总结本场讲座时指出,自己最近在关注1950年代以后海外中国学的演变,也是尝试从知识转型的角度考察影响当下中国学术研究范式来龙去脉的历史。在自由讨论环节,历史学院的研究员杨丽娟老师向左老师请教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变的过程是否有过激烈的辩论和曲折的探索,博士后闫丽老师则询问了近代学科定型的标志以及“中研院”史语所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结束。
为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营造良好氛围,11月9日,历史学院工会组织教职工赴大清谷秋游。大清谷是西湖龙坞风景区新开发的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垂钓探险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被誉为“天堂里的世外桃源”。老师们在这里畅谈欢笑,放松身心,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