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一行到访香港理工大学,在韩琦教授的主持下,香港理工大学张维玲教授作了题为“宋元明转折期福建莆阳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的权力斡旋”的主题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张维玲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台湾大学就读,研究领域涵盖宋到明,在许多著名刊物都发表过高质量文章。讲座一开始,张教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由宋到明福建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作为研究背景,随后梳理回顾了与问题相关的学术史。接下来,张教授直入主题,谈到了其研究分析所依靠的主要材料即宋代与元代莆阳地区记录地方公共建设的碑记,包括但不限于衙门、学校、水利、佛寺、庙宇。在材料选用上,张教授特意排除了带有明确倾向性的个人、家族的建设碑记。另外,张教授也特别提到,即使是公共建设碑记在撰写上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叙事被修改修饰,史学研究者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一定要加以甄别,从叙事中找出公共建设真正的出资者、发起者、建设者与受益者来判断地方士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张教授分析指出,在南宋时期,地方政府出资的24项建设中受惠者为地方士人的有17项,尤其是当时莆阳地区的地方学校经常能够获得兴化军政府的拨款或资助重建。在这些公共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付出劳役的百姓能够获得充足的报酬,但当地的僧徒却常常被无偿征调,相当一部分寺庙的财物资产也被政府与学院吞并。这足以说明在南宋地方政府官员与地方士人之间存在频繁的资产、声望、人脉的流通互换,而付出巨大的佛教寺院却在碑记叙事中被弱化,成为相对弱势的一方。对比来看,到了元代时莆阳地区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元代的地方政府很少资助地方建设,碑记中提到的18个政府官员参与的建设中政府仅仅出资了其中的两个;另外元代的地方建设不再由寺庙承担,大多都是通过征调民力完成,并且给予的报酬几乎没有,百姓实际上苦不堪言。从宋到元,莆阳士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元代莆阳士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佛寺的影响力明显上升。经过张维玲教授的讲解,同学们对宋至元福建莆阳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化有了基本的理解,拓宽了同学们对宋元社会变迁的认知。本次讲座也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之间的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文字:白子叶图片:黄 蓉
2025年6月27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一行到访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历史系副系主任卜永坚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北大校长的科举试卷:蔡元培光绪16年庚寅(1890)恩科会试硃卷之分析”的主题讲座。卜永坚教授首先分享了时人对于蔡元培的看法,他发现,晚期士人如严复、张桐等对蔡元培的评价并不高,严复认为蔡元培“于世事不但无补,且有害也”。张桐则以蔡元培“字迹陋不堪”,认为其“绝非翰林之选”。在此基础上,卜永坚教授从蔡元培的会试硃卷入手,分析蔡元培得以考中进士的主要原因。卜永坚教授介绍,硃卷包括封面、考生履历、应试文章、考官批语这几个主要部分。其中,考生履历包含考生姓名籍贯、直系亲属信息等。与此同时,卜永坚教授还简要介绍了明清的科举制度,即生员、举人、进士的三级制度以及乡试、会试的三年制。通过对于同一时期不同考生硃卷考官评语部分的对比分析,卜永坚教授发现,与大多数考官着重评述考生第一场的应试文章不同,考官王颂蔚对蔡元培文章的评价集中在科举第二场五经部分,认为其有龚自珍的遗风。王颂蔚的这种推崇,是蔡元培最终得以进士及第的重要原因。随后,卜永坚教授重点分析了蔡元培试卷第三场策问试第二题的答案。卜永坚教授指出,除首卷中八股文格式相对严谨外,在五经、策问部分,八股文的格式则相对弱化。而试题及答案中涉及的史书,部分已经亡佚,只可见于一些类书。这一时期,还有针对科举编撰的工具书。卜永坚教授认为,石印技术的发展,为这类工具书以较小体积容纳更多文本提供了可能,因而部分工具书的体积被设计地相当小,以便于应试者索引。讲座最后,卜永坚教授就相关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老师同学们就龚自珍对晚清士人的影响、石印技术与科举活动的作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与卜永坚教授展开了互动,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在本次讲座中,卜永坚教授以蔡元培的会试硃卷为例,向同学们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晚清科举制度及演变,从而扩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加强了同学们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和思考。此次活动也促使浙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学术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从而为双方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文字:陈羽烜图片:刘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