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杜正贞
出 版 社 :《以山为业:东南山场的界址争讼与确权》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内容简介:
作 者 :汤晓燕
出 版 社 :《革命与图像: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图像与政治文化》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内容简介:
作 者 :刘进宝
出 版 社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
作 者 :冯培红
出 版 社 :《鱼国之谜——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
作 者 :桑兵
出 版 社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典藏版)》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入史学之门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作者简介】桑兵,河北威县人,生于广西桂林,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1909—1920)》《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作 者 :李华瑞
出 版 社 :《平坡遵道集》
出版时间:2022-10
内容简介:
作 者 :姬凌辉
出 版 社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
出版时间:2022-11
内容简介:【作品简介】本书着眼于将医疗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相结合,考察晚清民初细菌学说的译介过程,以及在重大疫情下细菌学说与新旧防疫机制之间的互动,进而探讨细菌学说如何影响了时人的卫生防疫观念,又是如何影响了晚清民初卫生防疫机制的初创。在研究对象的地域上,本书拟作全国性探讨,但限于目前个人能力、精力、时间等因素,主要以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奉天(今沈阳)、太原等中东部城市为重点考察对象,初步涉及华南、华东、华北、东北等四大区域。在时段上,将以细菌学说的引介为取舍标准,大致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为主要考察区间,时段的截取并不意味着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引介与传播就此戛然而止,前后尚未关照到的时间区间将留待以后继续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以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为主,在尽可能全面收集、爬梳、整理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握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学说进入中国的基本史实,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其一,梳理清楚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引介历程;其二,分析细菌学说与晚清民初“开民智”、重大疫情防治、医学教育、机构设置等各个历史单位之间的内联互动;其三,在理清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史脉络的基础上,就重大疫情防控期间的防疫观念予以分析。在研究路径上,整合医疗史、概念史、思想文化史与制度史研究。就医疗史而言,已有愈来愈多学者的研究取向有着新文化史的风格,例如Larissa N.Heinrich 、Ruth Rogaski 、Hugh Shapiro、Bridie J.Andrews、Pratik Chakrabarti、雷祥麟、李尚仁、杨念群、余新忠、高晞、刘士永、胡成、张仲民、于赓哲、陈昊、皮国立等等,蒋竹山将其概括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医疗史研究五种类型,细菌学说便是全球史研究中的“文化相遇”问题,探讨这种既是有“文化转向”又具有全球视野的医疗史研究取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无论是破除“以进化为变化”的史学迷思 ,还是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来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无疑都十分重要 ,而概念最终引发的与西方接轨时带来的制度性变化同样值得重视 ,实际上细菌概念便符合近代中国历史性基础概念的“四化”标准。故在史料运用与解读上,需要整合医疗史、概念史、思想史与制度史研究取向,从静态的文本中寻绎出动态的历史图景,进而综合审视晚清民初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作者简介】姬凌辉,1989年4月生,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2019年7月进入浙江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工作,任特聘副研究员,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特聘副研究员,中国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员。近年来相继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史学月刊》《民国档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青年项目1项,校级项目若干项。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攻医疗社会史。目前正在研究明清以来种痘术的生成、近代本土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卫生行政制度的互动等问题。
作 者 :沈坚、乐启良
出 版 社 :《当代法国史学研究新趋势》
出版时间:2021-10
内容简介:【编者说明】在某种意义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辉煌三十年”里,法国学者引领着西方史学发展的潮流,阿尔贝·索布尔的法国革命史学研究和拉布鲁斯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享誉世界,年鉴学派更可谓执世界史学之牛耳。然而,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苏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革命激进主义的退潮,法国史学似乎也陷入了某种危机之中。弗朗索瓦·多斯发出警告,曾经令人钦羡的法国史学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碎片化”危险。《年鉴》杂志毫不避讳史学危机存在的事实,它在1988年呼吁人们为反思和革新法国史学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诊断法国史学危机,建构未来史学的可能形式方面,法国历史学家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他们的集体努力,当代法国史学并没有随着年鉴学派的式微而消沉,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曾经被年鉴学派鄙夷的政治史卷土重来,恢复了昔日的荣耀与尊严,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更是成为史家笔下的宠儿;曾经被视为社会经济附属物的文化现象获得了自主性,文化史、书籍史、宗教史蒸蒸日上;曾经被无产阶级范畴涵盖的弱势群体,如乞丐、流民、罪犯、移民尤其是女性等边缘群体,开始拥有自己的历史学家和学术期刊。除此之外,记忆史、环境史、企业史、身体史、情感史、全球史、公众史学等新流派如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年鉴学派坍塌的瓦砾之下茁壮成长。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版的法国史学精品,中国学界作过的翻译即便没有汗牛充栋,也蔚然可观。饶是如此,中国读者对于后年鉴时代法国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未必会有一个明晰的把握。实际上,对于当代法国许多史学流派及其提出的新方法、新领域和新观点,中国法国史工作者写了不少精细的研究论文,也对若干法国知名学者作过深入的专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论文和访谈散落在各个学术期刊之中。这一次,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将它们汇编成册,以便向国内学界呈现当代法国史研究的基本轮廓。本书总共收录17篇中国法国史学者的论文和3篇法国知名历史学家的访谈,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史、社会史、书籍史、记忆史、身体史、情感史、气候史、环境史、企业史、全球史等,能较为全面地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史学研究的总体特征。要而言之,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致表现为四点:第一,反思科学史学的局限性,捍卫历史学的自主性。自从19世纪中叶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法国史学家不断地从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汲取有益的概念、工具与方法,不遗余力地推动法国的科学化。在布罗代尔和拉布鲁斯等人的影响下,长时段、计量化和系列化成为“辉煌三十年”期间法国史学的鲜明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科学史学的局限日渐凸显,甚至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语言学转向”和各种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在法国史学界,鲜有人赞成这种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学之自主性的立场。但绝大多数的法国史学家都认为,人们应当在历史的阐释和编纂方面改弦更张。保罗·利科强调“重新把人拉回历史研究领域”、注重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倡导叙事的回归并呼吁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等主张,在法国历史学家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米歇尔·伏维尔、莫娜·奥祖夫和安托万·里勒蒂的访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法国历史学家共同体革新史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取得的重要成就。第二,结构主义不再流行,微观研究大行其道。在战后法国风靡一时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潮陷于沉寂,年鉴学派倡导的“长时段”和“中时段”鲜有人实践。勒华拉杜里呕心沥血建构的气候史虽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产生的反响远不能和其《蒙塔尤》同日而语,后者通常为视为微观史研究的典范。相比于把年鉴学派气候、地理、土地置于首要历史因素的年鉴学派,新一代历史学家更关心和现代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中小环境,研究环境史、城市史和企业史的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民族”、“阶级”、“种族”、“社会”、“启蒙”曾经被视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而如今,法国历史学家纷纷从埃利亚斯、福柯、布尔迪厄和保罗·利科等人的著作里寻找灵感,探讨权力、市场和知识在这些概念及其代表的历史现象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努瓦利耶的社会历史学和罗杰·夏蒂埃的书籍史研究无疑是新时代法国史学跨学科研究的优秀产物。此外,民族国家神话的除魅也使法国历史学家走向了跨国史和全球史。第三,革命话语日趋衰落,而民主话语深入人心。随着斯大林体制的日趋僵化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嫌恶,法国许多左翼历史学家逐渐向右偏转,不再相信革命的弥赛亚主义,开始逐渐接受和认同当下的民主政治。弗朗索瓦·孚雷在1978年出版的《思考法国大革命》里喊出了“法国大革命已经终结”的口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皈依民主的共同心声。孚雷及其追随者莫娜·奥祖夫、皮埃尔·罗桑瓦隆、皮埃尔·马南、马塞尔·戈歇等人致力于诊断法国流行的革命狂热病,重新审视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及其政治方案,建构了令人瞩目的政治概念史。勒内·雷蒙及其同僚尽管没有经历过孚雷们的心理阵痛,但他们追随雷蒙·阿隆的脚步,矢志不渝地推动政治史的革新,他们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和思想史等领域内长期耕耘。第四,宏大叙事趋于解体,主观的体验占据上风。由于革命弥赛亚主义的消亡,未来的光环变得黯淡无光,往昔的岁月只能成为追忆,唯有当下才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唯有个人的利益、情感和欲望才最为值得追求。于是,阿赫托戈所言的“当下主义”(présentatisme,或译“现时主义”)成为支配当代法国人的历史体制。历史和记忆的鸿沟渐趋模糊,记忆势不可挡地闯入了历史的王国,皮埃尔·诺拉的里程碑著作《记忆之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记忆史研究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口述史和公众史学也登堂入室,成为炙手可热的显学。每个地区、每个族群、每个个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唯恐自身记忆的“不在场”会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与此同时,人们对个人世界的省察远甚于对外在世界的关怀,身体和情感由此进入了法国历史学家的视野。中国法国史研究者在此只是呈现了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轮廓及其发展趋势,而没有把所有流派、名家与佳作尽收其中。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在做好各自研究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向国内学界译介法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势、新领域、新方法和新观点。最后,感谢各位作者的供稿,也要特别感谢李宏图、姜南、张智和罗宇维等多位老师的热心。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不可能面世。【作者简介】沈坚,1955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原杭州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2011),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欧洲学会法国分会副会长,浙江历史学会会长,《世界历史》杂志编委,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文科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乐启良,男,1979年生于浙江省开化县,汉族。史学博士。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6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4月进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做师资博士后研究。2009年4月正式留校任教。2009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18年1月晋升教授。主要从事法国史研究,专攻近现代法国政治思想史。目前,正在研究19世纪法国的公共卫生、工人贫困与早期社会主义等问题。
作 者 :陈辉
出 版 社 :《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修订版)》
出版时间:2022-7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耶稣会传教士对日语、汉语之研习,以及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等西士对朝鲜语的研究活动,使日本、中国以及朝鲜的语言相继与欧洲语言发生了最初的接触。以罗马字为书写符号、拉丁文为通用语文、基督文化为共同文化背景的欧洲语言与以汉字为书写符号、汉文为通用语文、儒释文化为共同文化背景的东亚三国语言的最初碰撞与交融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语言接触。本书以汉语言文字为中心视点,一方面分别对早期日欧语言接触、汉欧语言接触和朝欧语言接触的历史进行考察综述;另一方面,将各选择一篇代表日汉罗马字注音转写体系的应用文和一本代表语言接触成果的最初的双语辞典,对耶稣会传教士东来初期的日欧、汉欧语言接触进行实证性分析与考述。鉴于朝欧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性,以及当时欧洲已经兴起历史比较语言学,所以,对朝欧语言接触的考察则更注重于文献学的和哲学性的思辨论述。希望通过这种从内容到方法的综合性研究,能有助于人们对东亚语言和欧洲语言接触初始的实态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人类语言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 【作者简介】陈辉,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文学博士,曾游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瓦尔布莱索大学,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和中外关系史研究。撰有:《中日美三国语言的文化比较》、《麦都思〈朝鲜伟国字汇〉钩沉》、《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等论文和《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以语音为中心》、《东明山公案》等专著,编有韩国学研究论文集若干。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韩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专门史、中国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 者 :李华瑞
出 版 社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出版时间:2022-9
内容简介:内容介绍 一部李华瑞教授关于宋史研究的全新力作。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县平坡,祖籍四川绵竹遵道。1978—1985年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1990—2004年先后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副处长,人文学院院长。2004年9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至2022年3月先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任、主编(2012—2016),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4月被聘为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1985年以来出版专著、专集、合著、编著29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作 者 :陆敏珍
出 版 社 :《宋代家礼》
出版时间:2022-8
内容简介:书籍简介 《宋代家礼》一书将宋代家礼作为一种集体写作规范的历史场景来观察,探讨了这一时期书写者在家礼文本中的自我设定与书写时的立意、取径,叙述了宋代家礼文本的书写概况,分析了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不同家礼文本的续写、更新与知识类型的变化,并以朱子《家礼》为个案,勾画了宋代以后家礼文本的经典化与知识的通俗化过程,以此说明后世对整个宋代书写者所创造的家礼知识的检验与实践。研究中结合了知识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法,既有对文字记载的精细分析,又有对图像的解读与阐释,为家礼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作者简介 陆敏珍,浙江象山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致力于宋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一部,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等三项。曾先后为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作 者 :尤淑君
出 版 社 :《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的重构研究》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以“华夷观”分析清代对内统治与对外关系的模式,强调内在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清代中国内部发展及对外往来的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制度与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借以突破费正清学派“朝贡体系”之外力冲击论。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清代君臣对“华夷观”与“华夷之辨”的诠释变化,并探讨“华夷观”相关的满汉关系、朝贡制度、边疆管理等问题,分析清代“天下秩序观”的运作模式;下编以属国、两属之国、互市国三种类型,分析朝鲜、琉球、日本如何以“华夷观”为标准,看待自身政权定位及其与清帝国的往来关系,从而建构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观”各自诠释与动态切换的弹性空间,并指出“天下秩序观”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准则,可为今日中国如何与世界各国交流互动,提供相应的借鉴、反思及人文思维的新线索。 作者简介 尤淑君,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研究范围为明清政治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代表著作有《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并整理编纂《绍兴商会档案第五辑(1947年)》等书。
作 者 : 陈红民 / 赵晓红 / 徐亮 / 钟健
出 版 社 :《抗战为什么赢》
出版时间: 2021-9
内容简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族复兴建立了丰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浙江大学陈红民教授团队历时六年撰写完成《抗战为什么赢》,将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普及读物的方式呈现。陈红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教授,现为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蒋介石研究、当代台湾史等。
作 者 :
出 版 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