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沈坚、乐启良
出 版 社 :《当代法国史学研究新趋势》
出版时间:2021-10
内容简介:【编者说明】在某种意义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辉煌三十年”里,法国学者引领着西方史学发展的潮流,阿尔贝·索布尔的法国革命史学研究和拉布鲁斯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享誉世界,年鉴学派更可谓执世界史学之牛耳。然而,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苏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革命激进主义的退潮,法国史学似乎也陷入了某种危机之中。弗朗索瓦·多斯发出警告,曾经令人钦羡的法国史学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碎片化”危险。《年鉴》杂志毫不避讳史学危机存在的事实,它在1988年呼吁人们为反思和革新法国史学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诊断法国史学危机,建构未来史学的可能形式方面,法国历史学家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他们的集体努力,当代法国史学并没有随着年鉴学派的式微而消沉,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曾经被年鉴学派鄙夷的政治史卷土重来,恢复了昔日的荣耀与尊严,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更是成为史家笔下的宠儿;曾经被视为社会经济附属物的文化现象获得了自主性,文化史、书籍史、宗教史蒸蒸日上;曾经被无产阶级范畴涵盖的弱势群体,如乞丐、流民、罪犯、移民尤其是女性等边缘群体,开始拥有自己的历史学家和学术期刊。除此之外,记忆史、环境史、企业史、身体史、情感史、全球史、公众史学等新流派如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年鉴学派坍塌的瓦砾之下茁壮成长。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版的法国史学精品,中国学界作过的翻译即便没有汗牛充栋,也蔚然可观。饶是如此,中国读者对于后年鉴时代法国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未必会有一个明晰的把握。实际上,对于当代法国许多史学流派及其提出的新方法、新领域和新观点,中国法国史工作者写了不少精细的研究论文,也对若干法国知名学者作过深入的专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论文和访谈散落在各个学术期刊之中。这一次,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将它们汇编成册,以便向国内学界呈现当代法国史研究的基本轮廓。本书总共收录17篇中国法国史学者的论文和3篇法国知名历史学家的访谈,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史、社会史、书籍史、记忆史、身体史、情感史、气候史、环境史、企业史、全球史等,能较为全面地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史学研究的总体特征。要而言之,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致表现为四点:第一,反思科学史学的局限性,捍卫历史学的自主性。自从19世纪中叶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法国史学家不断地从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汲取有益的概念、工具与方法,不遗余力地推动法国的科学化。在布罗代尔和拉布鲁斯等人的影响下,长时段、计量化和系列化成为“辉煌三十年”期间法国史学的鲜明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科学史学的局限日渐凸显,甚至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语言学转向”和各种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在法国史学界,鲜有人赞成这种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学之自主性的立场。但绝大多数的法国史学家都认为,人们应当在历史的阐释和编纂方面改弦更张。保罗·利科强调“重新把人拉回历史研究领域”、注重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倡导叙事的回归并呼吁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等主张,在法国历史学家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米歇尔·伏维尔、莫娜·奥祖夫和安托万·里勒蒂的访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法国历史学家共同体革新史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取得的重要成就。第二,结构主义不再流行,微观研究大行其道。在战后法国风靡一时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潮陷于沉寂,年鉴学派倡导的“长时段”和“中时段”鲜有人实践。勒华拉杜里呕心沥血建构的气候史虽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产生的反响远不能和其《蒙塔尤》同日而语,后者通常为视为微观史研究的典范。相比于把年鉴学派气候、地理、土地置于首要历史因素的年鉴学派,新一代历史学家更关心和现代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中小环境,研究环境史、城市史和企业史的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民族”、“阶级”、“种族”、“社会”、“启蒙”曾经被视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而如今,法国历史学家纷纷从埃利亚斯、福柯、布尔迪厄和保罗·利科等人的著作里寻找灵感,探讨权力、市场和知识在这些概念及其代表的历史现象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努瓦利耶的社会历史学和罗杰·夏蒂埃的书籍史研究无疑是新时代法国史学跨学科研究的优秀产物。此外,民族国家神话的除魅也使法国历史学家走向了跨国史和全球史。第三,革命话语日趋衰落,而民主话语深入人心。随着斯大林体制的日趋僵化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嫌恶,法国许多左翼历史学家逐渐向右偏转,不再相信革命的弥赛亚主义,开始逐渐接受和认同当下的民主政治。弗朗索瓦·孚雷在1978年出版的《思考法国大革命》里喊出了“法国大革命已经终结”的口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皈依民主的共同心声。孚雷及其追随者莫娜·奥祖夫、皮埃尔·罗桑瓦隆、皮埃尔·马南、马塞尔·戈歇等人致力于诊断法国流行的革命狂热病,重新审视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及其政治方案,建构了令人瞩目的政治概念史。勒内·雷蒙及其同僚尽管没有经历过孚雷们的心理阵痛,但他们追随雷蒙·阿隆的脚步,矢志不渝地推动政治史的革新,他们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和思想史等领域内长期耕耘。第四,宏大叙事趋于解体,主观的体验占据上风。由于革命弥赛亚主义的消亡,未来的光环变得黯淡无光,往昔的岁月只能成为追忆,唯有当下才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唯有个人的利益、情感和欲望才最为值得追求。于是,阿赫托戈所言的“当下主义”(présentatisme,或译“现时主义”)成为支配当代法国人的历史体制。历史和记忆的鸿沟渐趋模糊,记忆势不可挡地闯入了历史的王国,皮埃尔·诺拉的里程碑著作《记忆之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记忆史研究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口述史和公众史学也登堂入室,成为炙手可热的显学。每个地区、每个族群、每个个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唯恐自身记忆的“不在场”会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与此同时,人们对个人世界的省察远甚于对外在世界的关怀,身体和情感由此进入了法国历史学家的视野。中国法国史研究者在此只是呈现了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轮廓及其发展趋势,而没有把所有流派、名家与佳作尽收其中。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在做好各自研究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向国内学界译介法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势、新领域、新方法和新观点。最后,感谢各位作者的供稿,也要特别感谢李宏图、姜南、张智和罗宇维等多位老师的热心。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不可能面世。【作者简介】沈坚,1955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原杭州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2011),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欧洲学会法国分会副会长,浙江历史学会会长,《世界历史》杂志编委,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文科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乐启良,男,1979年生于浙江省开化县,汉族。史学博士。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6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4月进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做师资博士后研究。2009年4月正式留校任教。2009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18年1月晋升教授。主要从事法国史研究,专攻近现代法国政治思想史。目前,正在研究19世纪法国的公共卫生、工人贫困与早期社会主义等问题。
作 者 :陈辉
出 版 社 :《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修订版)》
出版时间:2022-7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耶稣会传教士对日语、汉语之研习,以及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等西士对朝鲜语的研究活动,使日本、中国以及朝鲜的语言相继与欧洲语言发生了最初的接触。以罗马字为书写符号、拉丁文为通用语文、基督文化为共同文化背景的欧洲语言与以汉字为书写符号、汉文为通用语文、儒释文化为共同文化背景的东亚三国语言的最初碰撞与交融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语言接触。本书以汉语言文字为中心视点,一方面分别对早期日欧语言接触、汉欧语言接触和朝欧语言接触的历史进行考察综述;另一方面,将各选择一篇代表日汉罗马字注音转写体系的应用文和一本代表语言接触成果的最初的双语辞典,对耶稣会传教士东来初期的日欧、汉欧语言接触进行实证性分析与考述。鉴于朝欧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性,以及当时欧洲已经兴起历史比较语言学,所以,对朝欧语言接触的考察则更注重于文献学的和哲学性的思辨论述。希望通过这种从内容到方法的综合性研究,能有助于人们对东亚语言和欧洲语言接触初始的实态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人类语言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 【作者简介】陈辉,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文学博士,曾游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瓦尔布莱索大学,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和中外关系史研究。撰有:《中日美三国语言的文化比较》、《麦都思〈朝鲜伟国字汇〉钩沉》、《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等论文和《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以语音为中心》、《东明山公案》等专著,编有韩国学研究论文集若干。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韩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专门史、中国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 者 :李华瑞
出 版 社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出版时间:2022-9
内容简介:内容介绍 一部李华瑞教授关于宋史研究的全新力作。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县平坡,祖籍四川绵竹遵道。1978—1985年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1990—2004年先后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副处长,人文学院院长。2004年9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至2022年3月先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任、主编(2012—2016),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4月被聘为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1985年以来出版专著、专集、合著、编著29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作 者 :陆敏珍
出 版 社 :《宋代家礼》
出版时间:2022-8
内容简介:书籍简介 《宋代家礼》一书将宋代家礼作为一种集体写作规范的历史场景来观察,探讨了这一时期书写者在家礼文本中的自我设定与书写时的立意、取径,叙述了宋代家礼文本的书写概况,分析了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不同家礼文本的续写、更新与知识类型的变化,并以朱子《家礼》为个案,勾画了宋代以后家礼文本的经典化与知识的通俗化过程,以此说明后世对整个宋代书写者所创造的家礼知识的检验与实践。研究中结合了知识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法,既有对文字记载的精细分析,又有对图像的解读与阐释,为家礼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作者简介 陆敏珍,浙江象山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致力于宋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一部,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等三项。曾先后为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作 者 :尤淑君
出 版 社 :《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的重构研究》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以“华夷观”分析清代对内统治与对外关系的模式,强调内在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清代中国内部发展及对外往来的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制度与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借以突破费正清学派“朝贡体系”之外力冲击论。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清代君臣对“华夷观”与“华夷之辨”的诠释变化,并探讨“华夷观”相关的满汉关系、朝贡制度、边疆管理等问题,分析清代“天下秩序观”的运作模式;下编以属国、两属之国、互市国三种类型,分析朝鲜、琉球、日本如何以“华夷观”为标准,看待自身政权定位及其与清帝国的往来关系,从而建构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观”各自诠释与动态切换的弹性空间,并指出“天下秩序观”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准则,可为今日中国如何与世界各国交流互动,提供相应的借鉴、反思及人文思维的新线索。 作者简介 尤淑君,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研究范围为明清政治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代表著作有《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并整理编纂《绍兴商会档案第五辑(1947年)》等书。
作 者 : 陈红民 / 赵晓红 / 徐亮 / 钟健
出 版 社 :《抗战为什么赢》
出版时间: 2021-9
内容简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族复兴建立了丰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浙江大学陈红民教授团队历时六年撰写完成《抗战为什么赢》,将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普及读物的方式呈现。陈红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教授,现为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蒋介石研究、当代台湾史等。
作 者 :
出 版 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
作 者 :张杨
出 版 社 :《冷战与学术》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作品介绍: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冷战引发的社会与文化效应,特别是冷战影响下“知识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中美关系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在中美对峙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因应“冷战需求”迅速繁荣与发展,并以一种特殊方式介入到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冷战时期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实态清晰揭示出学术研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咨政”作用,政治资金和权力运作对学术的影响,以及学术与权力不断交互而产生的张力。除此以外,“冷战共识”压力下中国学专家个人的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价值尺度乃至命运沉浮,亦是本书关注和探讨的主题。本书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冷战需求”与美国中国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二,美国的中国学,广而言之,美国区域研究的动力源和推动力量究竟是什么?区域研究是否沦为美国冷战的辅助工具?其三,中美冷战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学者的徘徊与选择。其四,如何评价中国学对美国冷战政策以及对华政策的影响?作者简介: 张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文化冷战:美国的青年领袖项目,1947-1989》、《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等学术专著四部;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现当代史、冷战史、美国史。
作 者 :汪林茂等
出 版 社 :《绍兴商会档案汇编》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作品介绍:商会史研究是近三十年来海内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流派奠定了可靠的学术基础。绍兴商会档案时限上从1906年山会商务分会成立至1953年绍兴商会停止活动为止,时限连贯、内容完整,全面完整地记录了商会的各类活动及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而且档案的文书种类齐全,内容异常丰富,涵括了绍兴商会和各同业公会的组织规章与会议记录,商会运作的各级公文来往,商事纠纷及裁断,税收与物价,各行业账簿与契约等文献。在柯桥区档案馆,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汪林茂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历时8年,标点和排印该批档案,于2019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绍兴商会档案汇编》。全书编为7辑30册,共约1500余万字,是迄今为止全国已出版的商会档案史料中份量最大的一部。《绍兴商会档案汇编》切实呈现社会秩序与经济转型中的“常情”与“变态”,为认知近代区域经济、地方政治、基层社会秩序及整合、基层商会与各同业公会等提供“绍兴样本”,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全新且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作者简介:主编:汪林茂,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清代学术史,晚清民国的社会与文化。出版著作:《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浙江辛亥革命史》《晚清文化史》《浙江通史》(第十卷)、《从传统到近代:晚清浙江学术的转型》等;主编《绍兴商会档案汇编》《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费巩文集》《汪康年文集》《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汤寿潜卷》等。 分册主编:张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士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思想史,晚清民国社会与文化。出版专著《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虞廷恺年谱长编》等,参编《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绍兴商会档案汇编》《国学的历史》等,在《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专题论文三十余篇。 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家库入库专家。研究领域为明清政治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近现代东亚国际关系史。撰有《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的重构研究》3本专书及44篇期刊论文。
作 者 :刘寅
出 版 社 :《莱德拉德与里昂的“加洛林革新”》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作品介绍: 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第二任君主查理曼在其统治中后期,对治下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宗教教育、行为规范与教会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开启了被称为“加洛林革新”的历史变革。本论文通过对里昂主教莱德拉德的生平及其里昂革新举措的史学还原,揭示了查理曼改革的运作机制与历史影响。里昂改革从酝酿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展现了查理曼重建加洛林帝国统治秩序,特别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掌控力的意图。里昂教区的“加洛林革新”,受莱德拉德个人能力、意愿、规划与资源的形塑。借助和整合地方宗教传统与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构成了莱德拉德推动里昂改革的重要手段。里昂的案例证明了帝国视野给查理曼改革带来的开放性,改革使里昂与法兰克政权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将这座城市有效整合进新兴的加洛林帝国体系。在近年的“加洛林革新”研究中,关注度颇高的中央改革政令中“大一统”诉求与地方改革实践的“多元性”现实之间的错位或悖论,可以在本土与外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视角之下得到更好的解释。作者简介: 刘寅,2005—2012年就读北大历史学系。2019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从事欧洲中世纪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Viator: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Traditio: Studies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Thought, and Religion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西学研究》编委。研究领域为中世纪欧洲,主要是公元5—10世纪的政治史、教会史与知识史。
作 者 :韩琦
出 版 社 :《梅文鼎全集》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作品介绍:《梅文鼎全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康熙时期西方数学传播与影响新探”的成果,获得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资助。全书分八册,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了梅文鼎作品,对《历学疑问》《历学疑问补》《历学答问》《杂著》《中西算学通》《勿庵历算书目》《绩学堂文钞》《绩学堂诗钞》以及梅氏之孙梅瑴成的《赤水遗珍》《操缦卮言》进行了标点整理,影印了稀见的乾隆十年承学堂刻本《宣城梅氏历算丛书辑要》、梅瑴成《兼济堂历算书刊缪》乾隆刊本,整理了各种梅文鼎历算著作的序跋,广为收录了康熙朝诗文集中有关梅文鼎与师友交往的史料,以及清人文集和梅氏家谱中梅氏的传记资料,对梅文鼎年谱作了大量增订,书前有导言,全面展现了梅文鼎的生平和学术思想。整理时系统参考了国内外所藏康熙刊本、魏荔彤编兼济堂刻《梅勿庵历算全书》雍正元年刊本及日本内阁文库藏雍正二年刊本。作品收录全、范围广,版本权威,全集的出版为清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文献,对研究梅文鼎以及康熙时代的学术史,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书新近获得第23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特等奖(2020年度)和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作者简介:韩琦,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科领军人才,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中国科学史、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1582-1793)》《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获第11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图书奖,荣誉提名奖)《康熙皇帝·耶稣会士·科学传播》《中国印刷史》(合著,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编有《〈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等。曾应邀作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2014年)。现为国际科学和文化多样性学会第二副主席,欧洲科学史学会科学委员会委员,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Annals of Science编委、Historia Scientiarum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