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讲座纪要 | 欧阳晓莉:《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对称性

来源: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04 作者: 阅读数数:10



2025113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沈炼之史学讲座”第163讲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319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对称性”,特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欧阳晓莉教授担任主讲,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Lydia Lee(李思琪)老师主持。历史学院刘寅老师、乐启良老师、浙大城市学院范雪老师及各院系师生踊跃参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欧阳教授为我们勾勒出这部史诗的厚重轮廓。全诗约3000行,分为12个部分,镌刻在12块泥板之上,篇幅大致相当于荷马史诗的十分之一。这块珍贵泥板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并曾于上海博物馆展出。


洪水故事泥板:吉尔伽美什史诗XI(大英博物馆藏品)


在简要铺垫之后,欧阳老师直指本次讲座的核心——解读《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 “对称性”。欧阳老师认为,这种对称不仅是文学修辞手法,更是理解史诗深层意涵的关键。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对称性


在揭示了史诗的对称结构后,欧阳老师以生动的叙述,逐块解析泥板内容,带领听众走进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传奇世界。在剖析了史诗的叙事结构后,欧阳老师进一步深入到两位主角的悲剧性内核,指出史诗的深刻性,在于它为两位英雄设定了无法逾越的宿命。

之后,欧阳老师将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学理论范畴。欧阳老师援引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提出的“英雄之旅”叙事模型,阐明该模型揭示了不同文化中英雄叙事存在相似的行为模式。欧阳老师进一步指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两位主角的冒险历程,完整契合了坎贝尔所概括的“出发—被传授奥秘—归来”三阶段模式:离开乌鲁克远征雪松林(出发),击败森林守护者洪巴巴以通过考验(被传授奥秘),最终带着对生命本质的领悟重返城邦(归来)。这一理论模式,让我们对史诗中人物的成长与转变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在讲座的最后,欧阳老师提出了核心猜想:史诗的对称结构可能是源于编撰者对“吉尔伽美什故事集群”The Gilgamesh Cycle)和“洪水故事集群”The Flood Story Cycle)这两大独立传统的系统性整合 。欧阳老师指出,两河流域早已流传着多个以吉尔伽美什为核心的独立短篇故事,共同构成了一个名为“吉尔伽美什故事集群”的叙事体系。



在互动交流环节,围绕史诗的结构与传播,各院系师生提出了多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内容涉及《吉尔伽美什》中译、与希腊史诗的平行比较、洪水故事的地理与年代背景、出土文献中文学作品的占比情况、希伯来圣经的阴间、史诗的冥府与乌尔王陵的人殉、史诗人物设定的象征等。欧阳老师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细致深入的回应。现场讨论氛围热烈,讲座在深入的交流与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拱玉书所著中译本(2021年)欧阳晓莉所著研读本(2021年)

文字:杨小鹏

图片来源:欧阳晓莉、李思琪、李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