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一行到访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历史系副系主任卜永坚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北大校长的科举试卷:蔡元培光绪16年庚寅(1890)恩科会试硃卷之分析”的主题讲座。
卜永坚教授首先分享了时人对于蔡元培的看法,他发现,晚期士人如严复、张桐等对蔡元培的评价并不高,严复认为蔡元培“于世事不但无补,且有害也”。张桐则以蔡元培“字迹陋不堪”,认为其“绝非翰林之选”。
在此基础上,卜永坚教授从蔡元培的会试硃卷入手,分析蔡元培得以考中进士的主要原因。卜永坚教授介绍,硃卷包括封面、考生履历、应试文章、考官批语这几个主要部分。其中,考生履历包含考生姓名籍贯、直系亲属信息等。与此同时,卜永坚教授还简要介绍了明清的科举制度,即生员、举人、进士的三级制度以及乡试、会试的三年制。通过对于同一时期不同考生硃卷考官评语部分的对比分析,卜永坚教授发现,与大多数考官着重评述考生第一场的应试文章不同,考官王颂蔚对蔡元培文章的评价集中在科举第二场五经部分,认为其有龚自珍的遗风。王颂蔚的这种推崇,是蔡元培最终得以进士及第的重要原因。
随后,卜永坚教授重点分析了蔡元培试卷第三场策问试第二题的答案。卜永坚教授指出,除首卷中八股文格式相对严谨外,在五经、策问部分,八股文的格式则相对弱化。而试题及答案中涉及的史书,部分已经亡佚,只可见于一些类书。这一时期,还有针对科举编撰的工具书。卜永坚教授认为,石印技术的发展,为这类工具书以较小体积容纳更多文本提供了可能,因而部分工具书的体积被设计地相当小,以便于应试者索引。讲座最后,卜永坚教授就相关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老师同学们就龚自珍对晚清士人的影响、石印技术与科举活动的作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与卜永坚教授展开了互动,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在本次讲座中,卜永坚教授以蔡元培的会试硃卷为例,向同学们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晚清科举制度及演变,从而扩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加强了同学们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和思考。此次活动也促使浙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学术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从而为双方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文字:陈羽烜
图片:刘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