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一行到访香港理工大学,在韩琦教授的主持下,香港理工大学张维玲教授作了题为“宋元明转折期福建莆阳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的权力斡旋”的主题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
张维玲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台湾大学就读,研究领域涵盖宋到明,在许多著名刊物都发表过高质量文章。讲座一开始,张教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由宋到明福建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作为研究背景,随后梳理回顾了与问题相关的学术史。
接下来,张教授直入主题,谈到了其研究分析所依靠的主要材料即宋代与元代莆阳地区记录地方公共建设的碑记,包括但不限于衙门、学校、水利、佛寺、庙宇。在材料选用上,张教授特意排除了带有明确倾向性的个人、家族的建设碑记。另外,张教授也特别提到,即使是公共建设碑记在撰写上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叙事被修改修饰,史学研究者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一定要加以甄别,从叙事中找出公共建设真正的出资者、发起者、建设者与受益者来判断地方士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
张教授分析指出,在南宋时期,地方政府出资的24项建设中受惠者为地方士人的有17项,尤其是当时莆阳地区的地方学校经常能够获得兴化军政府的拨款或资助重建。在这些公共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付出劳役的百姓能够获得充足的报酬,但当地的僧徒却常常被无偿征调,相当一部分寺庙的财物资产也被政府与学院吞并。这足以说明在南宋地方政府官员与地方士人之间存在频繁的资产、声望、人脉的流通互换,而付出巨大的佛教寺院却在碑记叙事中被弱化,成为相对弱势的一方。
对比来看,到了元代时莆阳地区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元代的地方政府很少资助地方建设,碑记中提到的18个政府官员参与的建设中政府仅仅出资了其中的两个;另外元代的地方建设不再由寺庙承担,大多都是通过征调民力完成,并且给予的报酬几乎没有,百姓实际上苦不堪言。从宋到元,莆阳士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元代莆阳士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佛寺的影响力明显上升。
经过张维玲教授的讲解,同学们对宋至元福建莆阳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化有了基本的理解,拓宽了同学们对宋元社会变迁的认知。本次讲座也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之间的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
文字:白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