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在成均苑4幢319会议室,为浙大师生作了题为《知识转型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张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左老师介绍了自己关注近代知识转型的缘由:在研究张东荪的过程中,逐渐关注到近代学者的思维方式与古人存在巨大的差别,于是产生了考察近代学术转型的兴趣。
左老师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学术具有独特的分科体系,主要表现为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他将之称为“四部之学”。中国传统学术最大的特征是“博通”,即文史哲不分,以经学为例,古代学者虽研究具体的某一“经”,但治学所需的知识则是广博的,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会通天、地、人。
进入近代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知识人不管是转化中国传统学术的固有成分,还是移植西方的知识体系,逐渐建立了一套夹杂中西因素的学术分科系统,主要涵盖文、理、法、医、农、工、商七科,左老师将其概括为“七科之学”。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过程即为:从传统的“四部之学”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七科之学”。
随后,左老师以逻辑学的建立为例,详细梳理了逻辑学“从无到有”的历史。Logic早从明末清初就传到中国,经过近代学人严复、章士钊等人的译介,始成为一门现代性的学科。逻辑学在中国的确立,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植”特质的行为。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逻辑学的著作,既有直接引介英文原著的作品,也有从日本间接转手的著作。
讲座最后,左老师从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史实出发,提出了几个重大的学术课题及今后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概而言之,如何基于中国传统,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今知识分子必须面临且需要担负的使命。
张凯老师在总结本场讲座时指出,自己最近在关注1950年代以后海外中国学的演变,也是尝试从知识转型的角度考察影响当下中国学术研究范式来龙去脉的历史。
在自由讨论环节,历史学院的研究员杨丽娟老师向左老师请教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变的过程是否有过激烈的辩论和曲折的探索,博士后闫丽老师则询问了近代学科定型的标志以及“中研院”史语所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