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讲座纪要|【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暨浙大历史学院中古史青年学术论坛】黄桢:树影里的拓跋华化

来源: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24-04-11 作者: 阅读数数:10



202449日下午,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暨浙大历史学院中古史青年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319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黄桢老师主讲,题为“树影里的拓跋华化”。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潘敦老师主持,历史学院冯培红教授、张美侨博士后及多位同学到场聆听。

黄桢老师首先介绍自己近期的研究方向是从日常生活观察拓跋鲜卑的华夏化转型。从草原上的盛乐到雁北的平城,再到黄河南岸的洛阳,拓跋鲜卑所经历的不只是生存空间向中原的移徙,其习俗也在同汉晋传统遭遇、碰撞后逐渐融合。本次讲座是以人和林木的关系为线索,补充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探讨北魏三个历史阶段里的人树互动,发掘其蕴含的环境适应、文化融合等面向。

游牧部族的日常生计依赖草场,但各种生活用品的制作必须取材于林。对于盛乐时代逐水草而居的拓跋鲜卑,树是珍稀之物,崇重乔木的心理因而形成。北族独特的祭天仪式与“成林”神话,应该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相较于代北草原,乔木在华北不再稀少,且种类丰富,人们与树的互动遵循的是截然不同的模式。经过立都平城之初的冲突与适应,北魏统治者逐渐习得汉晋旧制与民间经验,进而新创政策来推动桑、枣、榆的种植。

迁都洛阳后,拓跋君臣接触到习见于华夏语言和典籍的梧桐、竹的实物,摆脱了日常生活同知识素养的背离。中原社会赋予林木的意涵,最终支配了拓跋鲜卑面对树的认知和感受。

黄老师最后总结道,就中古族群凝聚这一重要且积累丰厚的领域,引入跨学科的视野,多层次地解读史料,挖掘现象背后的联系,仍可带来议题的拓展。而设身处地理解人们的选择,尽可能地还原其生存、劳作中的感触,才能使那段遥远的历史有血有肉,让当下的读史者获得更深刻的体悟。

主持人潘敦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提问交流环节,黄桢老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平城时期的蔬菜种植”“北魏官方为何在政策层面推动桑、枣种植”“成林神话与萨满树”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戚雅荧

图片:向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