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党建

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党员观看爱国影片《万里归途》

来源: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办公网 发布时间:2022-10-20 作者: 阅读数数:1

在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青年学生奋进力量,1019日晚上,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开展《万里归途》观影主题党日。

电影《万里归途》据2011利比亚撤侨行动改编,是国内首部聚焦外交官撤侨题材的影片,主要讲述了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与外交部新人成朗如何带领125名被困同胞,在与大使馆失联以及努米亚政府军全面失守的状态下,穿越战火和荒漠,走出一条回家之路的故事。电影情节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这次活动共有22名党员、预备党员参加。通过四维特效设备、声光电技术,大家完全沉浸其中,在体验强烈的临场感和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根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这句话彰显的大国风范。

观影结束后,大家展开讨论交流,纷纷表示触动很大,受益颇深。

2020级博士生刘兴茜: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心的那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被点燃了。在此之前,对国家“撤侨”的行动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万里归途》让我看到了外交官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现了外交官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精神,也让国家为守护中国人民安定生活而做出的许多工作,通过这一个故事具象地呈现出来。同时,影片中125名被困同胞亦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缩影,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存续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祖国的信心,互帮互助、一个不落地徒步100公里并坚持到最后。这背后都是强大的祖国给予我们的民族自信。感恩生于华夏,只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1级博士生何佳鑫:

感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党支部组织的这次观影活动,把我从故纸堆中拉出。《万里归途》是一部反映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外交官心系海外同胞,在险恶环境下撤侨的电影。团圆和祖国是这部电影反复强调的主题,前者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后者则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祖国绚烂的烟花反映的是海清海晏,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得益于党中央的强有力领导,这与部分国家动荡不安形成了鲜明对比。主人公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持履行自己保护侨胞的,这一点令我十分动容。作为一名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做好学术研究,是责任也是义务,今后如果组织需要、人民需要,我也将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发挥党员战斗堡垒作用,不负祖国,不负人民。

2021级博士生李生平:

很高兴和古史所的伙伴们一起观看电影《万里归途》。在观影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才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坚强基础。中国外交官在国际上展现出的智慧的策略和坚定的信念,其背后的根本力量都是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的后盾。今天的幸福生活,要靠我们每一个艰苦奋斗,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胸怀信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级硕士生崔乔丹:

《万里归途》以20112月利比亚撤侨行动为原型,其主旋律色彩绝不仅限于在内容上直观呈现出新时期中华崛起的力量,还通过此事件阐释了中国人道主义理念,以及外交与政治、军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能看到几个身为手无寸铁的外交官,怎么样在各方人群里周旋,解开疙瘩,在小我和大我之间挣扎的人物形象;也能看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在背后撑腰,才能圆满的完成整个撤侨任务的大国形象。在战火纷飞的国外,撤侨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主动请缨,是个人的魄力;成功撤侨,是外交官的能力;全员回国,是大国的实力。一个火堆、一个卫星、数个外交官、一群国人,成功撤侨的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外交官们的责任能力,更能看到的是一个国家,我们中国对于中国公民生命安全的在乎,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的不抛弃、不放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中国永远是我们中国公民强有力的后盾。宁静的万家灯火,背后是繁荣富强的祖国。

此次观影活动令全体党员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感受到中国外交人员的勇敢坚毅,激发了对祖国坚强后盾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