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

来源: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16 作者:姬凌辉 阅读数数:66


【作品简介】


本书着眼于将医疗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相结合,考察晚清民初细菌学说的译介过程,以及在重大疫情下细菌学说与新旧防疫机制之间的互动,进而探讨细菌学说如何影响了时人的卫生防疫观念,又是如何影响了晚清民初卫生防疫机制的初创。

研究对象的地域上,本书拟作全国性探讨,但限于目前个人能力、精力、时间等因素,主要以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奉天(今沈阳)、太原等中东部城市为重点考察对象,初步涉及华南、华东、华北、东北等四大区域。在时段上,将以细菌学说的引介为取舍标准,大致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为主要考察区间,时段的截取并不意味着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引介与传播就此戛然而止,前后尚未关照到的时间区间将留待以后继续探讨。

研究方法上,本书以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为主,在尽可能全面收集、爬梳、整理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握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学说进入中国的基本史实,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其一,梳理清楚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引介历程;其二,分析细菌学说与晚清民初“开民智”、重大疫情防治、医学教育、机构设置等各个历史单位之间的内联互动;其三,在理清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史脉络的基础上,就重大疫情防控期间的防疫观念予以分析。

研究路径上,整合医疗史、概念史、思想文化史与制度史研究。就医疗史而言,已有愈来愈多学者的研究取向有着新文化史的风格,例如Larissa N.Heinrich 、Ruth Rogaski 、Hugh Shapiro、Bridie J.Andrews、Pratik Chakrabarti、雷祥麟、李尚仁、杨念群、余新忠、高晞、刘士永、胡成、张仲民、于赓哲、陈昊、皮国立等等,蒋竹山将其概括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医疗史研究五种类型,细菌学说便是全球史研究中的“文化相遇”问题,探讨这种既是有“文化转向”又具有全球视野的医疗史研究取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无论是破除“以进化为变化”的史学迷思 ,还是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来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无疑都十分重要 ,而概念最终引发的与西方接轨时带来的制度性变化同样值得重视 ,实际上细菌概念便符合近代中国历史性基础概念的“四化”标准。故在史料运用与解读上,需要整合医疗史、概念史、思想史与制度史研究取向,从静态的文本中寻绎出动态的历史图景,进而综合审视晚清民初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作者简介】


姬凌辉,1989年4月生,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2019年7月进入浙江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工作,任特聘副研究员,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特聘副研究员,中国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员。近年来相继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史学月刊》《民国档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青年项目1项,校级项目若干项。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攻医疗社会史。目前正在研究明清以来种痘术的生成、近代本土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卫生行政制度的互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