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代法国史学研究新趋势》

来源: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14 作者:沈坚、乐启良 阅读数数:56


【编者说明】


在某种意义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辉煌三十年”里,法国学者引领着西方史学发展的潮流,阿尔贝·索布尔的法国革命史学研究和拉布鲁斯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享誉世界,年鉴学派更可谓执世界史学之牛耳。然而,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苏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革命激进主义的退潮,法国史学似乎也陷入了某种危机之中。弗朗索瓦·多斯发出警告,曾经令人钦羡的法国史学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碎片化”危险。《年鉴》杂志毫不避讳史学危机存在的事实,它在1988年呼吁人们为反思和革新法国史学展开深入的讨论。

在诊断法国史学危机,建构未来史学的可能形式方面,法国历史学家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他们的集体努力,当代法国史学并没有随着年鉴学派的式微而消沉,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曾经被年鉴学派鄙夷的政治史卷土重来,恢复了昔日的荣耀与尊严,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更是成为史家笔下的宠儿;曾经被视为社会经济附属物的文化现象获得了自主性,文化史、书籍史、宗教史蒸蒸日上;曾经被无产阶级范畴涵盖的弱势群体,如乞丐、流民、罪犯、移民尤其是女性等边缘群体,开始拥有自己的历史学家和学术期刊。除此之外,记忆史、环境史、企业史、身体史、情感史、全球史、公众史学等新流派如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年鉴学派坍塌的瓦砾之下茁壮成长。

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版的法国史学精品,中国学界作过的翻译即便没有汗牛充栋,也蔚然可观。饶是如此,中国读者对于后年鉴时代法国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未必会有一个明晰的把握。实际上,对于当代法国许多史学流派及其提出的新方法、新领域和新观点,中国法国史工作者写了不少精细的研究论文,也对若干法国知名学者作过深入的专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论文和访谈散落在各个学术期刊之中。这一次,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将它们汇编成册,以便向国内学界呈现当代法国史研究的基本轮廓。

本书总共收录17篇中国法国史学者的论文和3篇法国知名历史学家的访谈,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史、社会史、书籍史、记忆史、身体史、情感史、气候史、环境史、企业史、全球史等,能较为全面地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史学研究的总体特征。要而言之,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致表现为四点:

第一,反思科学史学的局限性,捍卫历史学的自主性。

自从19世纪中叶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法国史学家不断地从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汲取有益的概念、工具与方法,不遗余力地推动法国的科学化。在布罗代尔和拉布鲁斯等人的影响下,长时段、计量化和系列化成为“辉煌三十年”期间法国史学的鲜明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科学史学的局限日渐凸显,甚至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语言学转向”和各种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在法国史学界,鲜有人赞成这种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学之自主性的立场。但绝大多数的法国史学家都认为,人们应当在历史的阐释和编纂方面改弦更张。保罗·利科强调“重新把人拉回历史研究领域”、注重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倡导叙事的回归并呼吁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等主张,在法国历史学家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米歇尔·伏维尔、莫娜·奥祖夫和安托万·里勒蒂的访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法国历史学家共同体革新史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二,结构主义不再流行,微观研究大行其道。

在战后法国风靡一时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潮陷于沉寂,年鉴学派倡导的“长时段”和“中时段”鲜有人实践。勒华拉杜里呕心沥血建构的气候史虽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产生的反响远不能和其《蒙塔尤》同日而语,后者通常为视为微观史研究的典范。相比于把年鉴学派气候、地理、土地置于首要历史因素的年鉴学派,新一代历史学家更关心和现代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中小环境,研究环境史、城市史和企业史的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民族”、“阶级”、“种族”、“社会”、“启蒙”曾经被视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而如今,法国历史学家纷纷从埃利亚斯、福柯、布尔迪厄和保罗·利科等人的著作里寻找灵感,探讨权力、市场和知识在这些概念及其代表的历史现象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努瓦利耶的社会历史学和罗杰·夏蒂埃的书籍史研究无疑是新时代法国史学跨学科研究的优秀产物。此外,民族国家神话的除魅也使法国历史学家走向了跨国史和全球史。

第三,革命话语日趋衰落,而民主话语深入人心。

随着斯大林体制的日趋僵化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嫌恶,法国许多左翼历史学家逐渐向右偏转,不再相信革命的弥赛亚主义,开始逐渐接受和认同当下的民主政治。弗朗索瓦·孚雷在1978年出版的《思考法国大革命》里喊出了“法国大革命已经终结”的口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皈依民主的共同心声。孚雷及其追随者莫娜·奥祖夫、皮埃尔·罗桑瓦隆、皮埃尔·马南、马塞尔·戈歇等人致力于诊断法国流行的革命狂热病,重新审视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及其政治方案,建构了令人瞩目的政治概念史。勒内·雷蒙及其同僚尽管没有经历过孚雷们的心理阵痛,但他们追随雷蒙·阿隆的脚步,矢志不渝地推动政治史的革新,他们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和思想史等领域内长期耕耘。

第四,宏大叙事趋于解体,主观的体验占据上风。

由于革命弥赛亚主义的消亡,未来的光环变得黯淡无光,往昔的岁月只能成为追忆,唯有当下才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唯有个人的利益、情感和欲望才最为值得追求。于是,阿赫托戈所言的“当下主义”(présentatisme,或译“现时主义”)成为支配当代法国人的历史体制。历史和记忆的鸿沟渐趋模糊,记忆势不可挡地闯入了历史的王国,皮埃尔·诺拉的里程碑著作《记忆之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记忆史研究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口述史和公众史学也登堂入室,成为炙手可热的显学。每个地区、每个族群、每个个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唯恐自身记忆的“不在场”会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与此同时,人们对个人世界的省察远甚于对外在世界的关怀,身体和情感由此进入了法国历史学家的视野。

中国法国史研究者在此只是呈现了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轮廓及其发展趋势,而没有把所有流派、名家与佳作尽收其中。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在做好各自研究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向国内学界译介法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势、新领域、新方法和新观点。最后,感谢各位作者的供稿,也要特别感谢李宏图、姜南、张智和罗宇维等多位老师的热心。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不可能面世。


【作者简介】

沈坚,1955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原杭州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2011),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欧洲学会法国分会副会长,浙江历史学会会长,《世界历史》杂志编委,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文科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


乐启良,男,1979年生于浙江省开化县,汉族。史学博士。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6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4月进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做师资博士后研究。2009年4月正式留校任教。2009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18年1月晋升教授。主要从事法国史研究,专攻近现代法国政治思想史。目前,正在研究19世纪法国的公共卫生、工人贫困与早期社会主义等问题。